房地产融资未来将继续收紧 规模效应加剧凸显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707

  由于房地产市场走好,再加上资本市场融资非常宽松,导致了房地产企业可以用低成本获得大量融资,这也是大多数中小型房企得以发展的关键。现阶段随着资金面的全面收紧,房地产企业面临的问题也在逐步凸显,这就是融资难的真正难题。

  房地产融资未来将继续收紧

  房地产行业分析师表示,事实上,自2016年四季度以来,房企融资渠道开始持续收紧,开发贷、再融资、公司债以及非标融资都先后收紧,尤其是2018年4月27日资管新规落地,表外理财借道非银通道(非标)流向地产行业受到彻底约束。

  业内人士说,从房企融资的具体数据来看,2016年下半年以来房企的融资规模持续收缩,2017年房企取得借款以及发行债券的融资规模同比下滑21%。

  业内人士也表示,房企近期的发债确实出现一些波折,或意味着发债方面政策还是有收紧的趋势。

  一方面楼市调控依然继续,如果盲目允许企业发债,在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同时,也会一定程度上缓解房源入市的进度,影响市场供给,达不到调控效果。另一方面,考虑到当前金融环境有收紧的导向,以及未来利息兑付等压力,从这个角度,积极的管制有必要,符合当前房地产金融市场风险防控的导向。

  “实际上,房地产公司债发行审核谨慎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也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在业内人士看来,企业发债等方面节奏要快,否则政策变动的不确定性很多,这也容易带来很多市场风险。

  多位业内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境内融资利好不再,公司债陆续到期,房企或转战海外或寻找新的融资渠道,后期的融资成本也将很难实现进一步压缩,甚至可能出现反弹。

房地产融资未来将继续收紧 规模效应加剧凸显

  规模效应加剧凸显

  近年来,在调控中处于被动的房地产企业,逐渐让出了融资的定价权,后者向金融机构转移。金融机构的选择决定了,规模房企的优势正不断凸显。

  北京某知名基金管理公司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只在30强房企中选择合作方。因为基金对安全性要求较高,而用最直白的标准来衡量,规模房企的抗风险能力要强于中小企业。

  银行的态度更是如此,据记者从多家金融机构了解到,大型银行已很少向50强以外的房企发放开发贷和信用额度,部分银行甚至将合作范围缩至30强和20强房企。上述上市房企人士亦验证了这一说法。

  此外,对于一些盈利模式不甚明朗的新业态,金融机构也多持谨慎态度。如银行和基金都甚少涉足租赁领域,理由在于“现阶段中国楼市的租售比不合理”。在近期遭遇中止的五笔公司债中,花样年和富力的债务类型均为“住房租赁专项公司债券”。

  “这两年拼命做规模的房企,终于尝到了甜头。”前述上市房企人士表示。他所在的企业,近两年实现规模的快速增长,并保持在30强行列。他表示,“规模代表话语权”已是现阶段行业的共识。其中,融资层面的话语权尤其重要,因为只有保证融资,才能更好地拿地和收购。

  据2015-2020年房地产市场行情监测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指出,融资过程中的“规模效应”一直存在。但当前房地产市场处于调整期,行业也在洗牌阶段,这种效应会有所加剧,并进而加剧行业的分化。

  国泰君安在中期策略中也指出,债权融资对应开发,股权融资对应拿地和整合。在债券融资受挫的情况下,“股权资金涌向大企业,会导致大企业并购小企业,增强定价权,获得市场的垄断利润。”

  经历了两个市场“大年”后,现阶段房企的资金状况总体较好,但压力已经出现。根据观点指数研究院对50家A股房企的统计,2017年一季度50家A股企业的短期负债均值为611.27亿元,此后逐季上升,至2018年一季度已经来到853.77亿元。

  这期间,其对应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均值却没有同步提升,2018年一季度为153.98亿元。由此,50家房企的现金短债覆盖平均倍数也由2017年一季度的0.36一直下滑至2018年一季度的0.25。

  该机构还指出,由于传统融资渠道收紧,房企正在进行自我“救赎”:一方面通过加速销售回款来补充现金流,另一方面通过自筹资金等非标方式缓解资金链的紧张局势。

  前述受访者普遍认为,如果政策层面没有实质性松动,2018年部分房企会选择降价销售,并购市场的交易规模也可能增加。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 收藏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浙ICP备2021030705号-2